中新社澳门11月28日电 (王豪 李亚南)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首颗空间科学卫星“澳门科学一号”投入使用仪式28日在澳门举行。作为中国地磁场探测精度最高的卫星,该卫星的投入使用将大幅提高中国空间磁场探测技术水平。
该项目由国家航天局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联合开展,开辟了内地与澳门科技创新合作新模式,是推动双方实质性科技合作,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,树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良好范例。对于加快澳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,提升澳门在国内与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。
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贺一诚、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郑新聪、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出席投入使用仪式,共同见证签署“澳门科学一号”卫星投入使用证书、长期运行管理协议。
据国家航天局介绍,“澳门科学一号”卫星采用“A星+B星”联合观测模式。A星搭载高精度磁场观测载荷、能量电子谱仪、激光反射器等载荷,重点开展高精度地球磁场测量任务;B星搭载中能粒子探测器、太阳X射线探测器、激光反射器等载荷,重点开展太阳X射线和地球内辐射带能量粒子探测任务。A星和B星联合对南大西洋异常区高能粒子的时空分布结构开展观测。
在轨测试期间,“澳门科学一号”卫星在轨运行稳定,功能性能正常,完成了卫星工程在轨测试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测试项目。卫星各载荷的科学数据经过自校自评,并与其他卫星数据和国际通用模型比对,验证了各载荷的功能和性能。11月,卫星圆满完成在轨测试工作,具备投入使用条件。
“澳门科学一号”卫星项目鼓励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和应用,未来将通过相关数据政策,深化澳门与内地、国际的全方位合作与交流,充分发挥澳门自身独特的区位与制度优势。该项目还将持续推动航天科学研究与澳门青少年航天知识科普工作。(完) 【编辑:姜雨薇】
央视网消息(新闻联播):各地加快推进重大项目、重点工程建设,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眼下,一批国家重点项目加速推进,为服务国家战略提供重要支撑。
平陆运河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,现在这里每天有16000多名建设者、6000多台(套)大型机械设备在现场作业。在平陆运河控制性工程——马道枢纽施工现场,工程车辆往来穿梭,目前世界在建的最大内河省水船闸基坑已初见雏形。未来投用后,这个船闸一次输水时间可缩短至15分钟左右,通航效率提升的同时,船闸运行的用水量还能降低60%以上。
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工程——万州新田港二期工程连接桥主体工程日前顺利完成。该项目由四川、重庆共同投资建设,在一期5个泊位基础上,新增4个5000吨级散货泊位及配套设施,设计年通过能力近1500万吨,预计明年底全面建成。
一批交通基础设施工程也在扎实推进。在山东,济郑高铁最大中间站——总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的聊城西站实现竣工。济郑高铁连接济南和郑州,是国家“八纵八横”高铁网重要连接线,线路全长400多公里,预计下月全线通车。在陕西,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T5航站楼主体封顶,三期扩建工程预计2025年竣工,投运后,年旅客吞吐量可承载8300万人次,货邮吞吐量可承载100万吨。 【编辑:于晓】